春江潮水平,海上明月生。G20峰会文艺演出的开场节目《春江花月夜》,原名“夕阳箫鼓”,是中国十大古曲之一。这一名字最早见于清代宁波人姚燮的《今乐考证》。该书于1932年被藏书家马廉在宁波书肆中发现,惊为秘笈,后由其兄马裕藻赠给北京大学,影印出版。 《今乐考证》是一部比王国维的《曲录》还要早70年,著录剧作家500余人、剧目2300余种的戏曲学巨著。郑振铎先生曾评价:“网罗古今一切戏曲于一书,自古到今还不曾有过第二个人。”
而这仅仅是在经史典籍、稗史杂言、诗词歌赋、道藏释典、戏曲音韵、小说评点、书法绘画方面均有造诣的姚燮,60年生命所有研究中的一部分。
世训守耕读
姚燮,字梅伯,号复庄,又号大梅山民、复道人等。清嘉庆十年(1805年),出生在宁波府镇海县(今属北仑)一个小官吏家庭,自幼便聪慧异常,徐时栋的《姚梅伯传》对此有清晰记载:
生周岁,未能言而识字二百余,坐大父膝头手指无谬者。有客过其父,梅伯方五岁,索佩囊不与而啼。客笑曰:“能做‘灯花诗’,当与汝。”琅琅赋五言二韵,客大惊,解佩囊去。
姚燮的家在镇海城内上字湖畔,年轻时他曾自署“上湖生”。七八岁后,随祖父居住在镇海诗人谢书祚、谢瑗祚兄弟营造的“小有居”,虽仅有半亩庭园,但花木繁盛,池石幽邃,环境雅静。姚燮祖父、父亲、叔父均能作诗,常与诗友在家中饮宴唱和。他的童年时代深受诗书氛围以及家乡如画风光的熏陶,对山水怀有特殊的感情。
这期间,姚燮进了私塾学习,经历了“世训守耕读”“家无负郭田,尚有庋阁书”的成长教育,还模仿父辈与相邻的同辈结成“雪莲诗社”。在姚燮的《疏影楼词》中,有一首《摸鱼子》便是怀念那段时光的:
卷湘帏,抛书岑坐,闲飔偏惹吟袖。青山纵说双湖好,不似江城深秀。凝思久,但燕子杨花,消息天涯漏。伤心依旧。等盼盼楼居,朝帘暮榻,风雨伴僝愁。
空相忆,风味冰鲥露韭。良朋元白欧柳。绵绵远道知何惯,俊物新题都负。诗定就。问花底垆边,念个狂奴否。约归春后。恐茭渚烟凫,荻栏水鸭,梦比去时瘦。
文章久轻贱
从1826年进县学为生员到考中举人的1834年间,是姚燮最意气风发的青年时代。其间,29岁的姚燮刊刻了首部作品集《疏影楼词》,因文才出众,被称为“甬上名秀才”。
他一方面和友人研讨经史,和诗作文,准备考试;一方面登山临水,广涉大川,结交朋友,满怀出人头地的豪情。他在《陈桐屋明经春明集序》中这样概括自己当时的形象:
少年忘检束,避礼法如槛囚;好宴游,弃精神于菅蒯。……抑复高意气,号结纳,车笠满天下,标榜雄一时。
同时,他还访伎听曲,结识戏子歌伎,将才子风流体验到极致。
但这种优哉游哉的诗酒生活伴随着隐忧。自道光四年(1824年)起,姚燮家中遭遇变故,家境每况愈下,甚至到了要断炊的地步。接着,科举之路也遇到了瓶颈。道光十五年(1835年)乙未,他进京参加会试,名震东南的才子第一次品尝了落第的酸楚。打击接二连三而来,道光十八年、道光二十年,两次赴试,仍然不第。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姚燮参加了人生中最后一次会试,还是名落孙山。
“贱子滞京国,轻重无一毛。”“文章久轻践,吾匪钝喉舌。”“仍以落寞归,报答复何有。”“谓我志青云,何为来涂泥。”“未来不可知,往者已如此。”姚燮的北京之作,是其科举之路的自检,也是其心境变迁的缩影。而在这段时间,大清王朝也遭遇了前有未有的挑战。
吾屋已不存
家愁连着国难。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宁波直接受到英军威胁。那一年,姚燮未等会试发榜,便匆匆赶回家乡。百姓的流离失所,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深深刺痛着姚燮。为了营救宁波府中的仆人,他差点送了性命。
赋到沧桑句始工。有如安史之乱后的诗圣杜甫,1840年以后,姚燮的诗风一改吟风弄月的柔美风格,不断触及惨痛的社会现实,大量的纪实篇章,占据了《复庄诗问》中的整整两卷。如《闻定海城陷五章》《速速去去五解》《惊风行五章》《兵巡街》《捉夫谣》等,均以细腻的笔触描写出民众所遭受的苦难与侵略者惨无人道的强盗行径。如《捉夫谣》:
城鬼捉夫如捉囚,手裂大布蒙夫头。锒铛锁禁钉室幽,铁钉插壁夫难逃。
板床尘腻牛血臊,碧灯射隙闻鬼嗥。当官当夫给钱粟,鬼来捉夫要钱赎。
朝出担水三千斤,暮缚囚床一杯粥。夫家无钱来赎夫,囚门顿首号妻孥。
阴风掠衣头发乱,飞虫啮领刀割肤,谁来怜尔喉涎枯!
姚燮也在战火中失去了自己赖以生存的老屋,《之镇海杂诗四章》中云“吾屋已不存,谁来喻心曲”。幸而结识了鄞县知县黄维同,给了姚燮一个落脚之地。
1845年至1850年间,世道混乱加上对科举的心灰意冷,姚燮把较多的时间用来整理自己的著作,《复庄诗问》即于1846年编订,共34卷,次年刻竣。姚燮一生作诗万余首,现存3700余首,大部分收集在《复庄问诗》中。他也因此被称为“浙东杜甫”。
1850年,姚燮重游苏州,之后奔赴上海,开始了在苏沪间的卖画售文生涯。1853年,上海小刀会起义,他为避乱返回家乡,在小浃江北岸租赁了一套房屋,名曰“息游园”。
除了埋头著述,收藏书籍,姚燮还花了很大一部分时间在家授徒,培养后生。《复庄骈俪文榷》与《红楼梦》的评点工作都完成于这几年。1861年后,宁波再次陷入动荡,姚燮流寓多地,不久身染疾病,于1864年逝于家中,享年60岁。
诗以道性情
“一生漂泊无位置”,在历史变革的时代背景下,姚燮一生一直在不断地寻求、修正自己的定位。作为寒士阶层的代表,他亲历百姓生活,饥寒驱逐,将感触系诸笔端,“诗以道性情,苟不诗,性情何所寄”。
绝意仕途后,他把业余爱好转化成事业。喜爱戏曲,便根据自己的藏书编订《今乐考证》《今乐府选》两本煌煌巨著。虽然直到去世,这两部书都没有最后定稿,还存在着不少讹误,但作为戏曲集大成者的开山一脉,他提供的整理版本举足轻重。
同时,姚燮在书画上也有很高造诣,画名闻于海上。王韬在《瀛壖杂志》中记载他“画梅,兴酣落墨,媚态横生,人物花卉,无不奇特。字尤古峭拔俗”。他在绘画上的题材十分宽泛,有花卉、山水、仕女、佛像、静物等等,尤精于画梅。其画法,上承扬州八怪,下启胡公寿、赵之谦、任伯年、蒲作英等人,自成一家。“回笔故作倔强技,千丈而落有石势”,一笔梅花亦充分表现了他的人格气质。
晚年,姚燮用历年卖画所得,筑就藏书楼“大梅山馆”。教授、著书、校勘于此。《大梅山馆书目》16卷,著录图书3000余种,其中古今杂剧400种、佛道图书300种。在此,他潜心《红楼梦》研究,《读〈红楼梦〉纲领》是红学史上最早的研究专著,对后来的“索隐派”有重要影响。“大某(梅)山民”成为清代三大评点家之一,至今仍受到红学界推崇。
姚燮一生喜好交游,他既是“海上画派”领袖人物任熊的师长,又是引导海派中坚陈允升由一个泥工步入画坛的恩师。《大梅山馆诗意图》120帧是中国近代绘画史上的名迹。此册以姚燮的诗句命题,年方28岁的任熊作画。此时,任熊画名未显,但得姚燮赏识,受邀到“大梅山馆”看书临画,技艺得到很大提高。
“大海无真岸,空山有逝川。远公余旧屐,谁结听琴缘。”小浃江边的小港姚张村今日依然保留着姚燮故居“姚家大屋”。祖堂内姚燮县试中秀才与乡试中举人的捷报历历在目,历尽坎坷的姚燮依稀还是那位意气风发少年郎。
东南商报记者顾嘉懿 |